根據機械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數據, 2008年共有機床工具行業企業5382家,其中民營企業4262家,占比達到79%,打破數年來機床工具行業國有、民營、三資三分天下的格局。另外,近年來機床工具行業中小企業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2008年小型企業數量達到5001家,占總企業數量的93%。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的行業格局初步形成。
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口徑表明,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包括金屬切削機床制造、金屬成形機床制造、鑄造機械制造、木材加工機械制造、切削工具制造、機床附件制造、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以及其他金屬加工機械制造、其他非金屬加工設備制造和其他設備制造等10個小行業,2008年的企業數量為4262家,占比達到79%。
民營企業不僅數量增長多,而且產值增速也快。2008年新增加的658家企業中,多數為民營企業。2008年民營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增速達32%,遠遠超過三資企業的增速22%,以及國有企業的增速14%。
細分民營企業,以私人控股企業的活力較強。2008年私人控股公司3923家,占民營企業數量的92%,其工業總產值增速高達37%,其中新產品產值增速更是高達41%,出庫交貨值增速為24%。各項指標在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中均居*,十分活躍。
但民營企業整體總體實力不強。2008年民營企業的當年工業總產值為2694億元,占當年行業總產值的68%,比其數量占比的份額79%來比較,要低11個百分點。另外從民營企業的平均產值來看,個體實力還是有限。2008年,以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三大類型劃分,計算其企業的平均產值指數,國有企業的平均產值為1.76億元,三資企業的平均產值為7700萬元,而民營企業的平均產值僅為6300萬元。
出口方面,民營企業也延續了這個特點,出口交貨值總額較大,占比較高,但是企業平均出口量偏小。2008年民營企業出口交貨值199億元,占當年行業總出口額的50%,但平均到每家民營企業,出口交貨值只有460萬元,遠遠低于三資企業的1900萬元,和國有企業的1200萬元。
機床工具行業另一個特點是,大型企業數量少,產值大;而小型企業數量多,產值相差懸殊。2008年行業大型企業23家,占企業總數量的4%;小型企業5001家,占比達到92%。但大型企業平均每個企業產值達29億元,而小型企業平均產值4700萬元,大型企業的產值是小型企業的60多倍。
僅僅不到5年的時間,民營企業的占比數量就提高40%。有關資料表明,2005年,全國機床工具大行業還只有企業2000多家,其中民營企業800多家,民營企業在數量上占到40%以上。雖然當時已經有機床工具行業三分天下的提法,但是從民營企業的產值和利潤占比情況來看,還顯得較為薄弱。據統計,當年民營企業的產值占全行業總產值的21%,利潤占全行業利潤總額的22%。占行業40%的企業只創造了行業20%的產值和利潤,民營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但是這些并沒有阻止民營企業繼續成長的步伐。2年之后的2007年,私營控股企業的個數已占到行業的71%,產品銷售額占行業的56%,完成利潤總額占行業的55%左右。這時,民營企業已經真正成為機床工具行業的半壁江山。
有關專家指出,機床工具行業目前這種狀態與這幾年的經濟形勢以及行業形勢密切相關。首先,民營企業數量增加迅速,與近年行業發展增速相關。這幾年機床工具行業的平均增速達到30%左右,行業一度處于賣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吸引許多業外資金不斷加入。再加上這個行業分類較細,不用投入很多的資金就能從事某一種零部件的加工,進入門檻較低。同時近幾年的改制,也使一些國有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由此增加了民營企業的數量。
另外,機床工具行業總體上還是一個資本密集、人力密集的行業。要真正成為大型企業,做到年產值過億元,不是靠一朝一夕短期的投入能夠達到的,技術積累、資金實力都是一定的制約因素。現在行業里除了兩個沈陽機床和大連機床年產值過百億元外,大部分第二梯隊的成員如北一機床、齊重數控、上海機床、武漢重型等年產值還在20億元這樣的檔位。能夠超過20億元的企業還是鳳毛麟角,如齊二機2008年年產值38億元,秦川機床集團年產值突破30億元。因此有關專家預言,機床工具行業的這種狀況不會延續很久,缺乏行業集中度,使這個行業面臨較大的重組機會。
轉載